該書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路甬祥于2008年6月3日在成都創(chuàng)新為民科技救災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代序。路甬祥院長在講話中高度贊揚在全國抗震救災偉大斗爭中,“包括成都分院在內的中科院各單位和廣大科技人員堅持創(chuàng)新為民,科技救災,反應迅速,主動請戰(zhàn),部署得當,通力合作,許多研究所主要領導都親臨一線指揮協(xié)調,充分發(fā)揮科研力量綜合優(yōu)勢,投身科技救災、捐款捐物奉獻愛心,體現了愛國為民的高尚情懷、奮勇拼搏的頑強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路甬祥院長此次講話還通過對汶川地震等我國重大災情的分析深刻提出:“有效防范和抵御自然災害,將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已經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現實而緊迫的重大課題?!薄叭祟愲m然還不能完全阻止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但人類有能力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與通力合作,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提升預警、防災減災、救助和恢復重建的能力。我們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著光榮而艱苦的使命與責任,一定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攬全局,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該書編委會主任、中科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白春禮在為本書撰寫的前言中對中科院“創(chuàng)新為民科技救災行動”進行了全面回顧,并表示面對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zhàn),中國科學院要認真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中國工程院在第九次院士大會上關于加強防災減災的重要論述和號召,為我國的防災減災提供科學認知和技術支撐,為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創(chuàng)新貢獻”。
《汶川大地震與科技救災》全書約45萬字,分上下兩篇。上篇以大量的圖片和文字,真實地記錄中國科學院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令,組織全院科技力量實施遙感應急監(jiān)測與災情評估、寬帶無線應急通訊、應對次生山地災害、心理援助、災后重建等專項科技行動的內容和效果,并從政府表彰、媒體報道、社會用戶反饋等各個側面,展示了中科院科技救災的組織領導者和廣大科技人員一線拼搏的風采;下篇分專家論壇、學術研討會和專家訪談三部分,收錄了數十篇有關汶川大地震及其次生災害形成機理、救災技術、防災對策的代表性論文,較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科院專家學者對汶川大地震進行的科學思考。
該書在編輯過程中,受命承擔編輯組織工作的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單位。在中科院辦公廳大力支持下,與科學出版社和全院數十個相關單位、部門緊密合作投入緊張的編撰工作。此書的不少編輯、撰稿人曾是災區(qū)一線科技救災的組織者、專家志愿隊的成員和媒體記者,他們以實際行動又一次踐行了抗震救災精神,以特殊的勞動成果祭奠地震遇難的同胞,回報黨和人民對科學院人的信任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