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孕育泥石流的地形地貌特征,泥石流可分為坡面泥石流、沖溝泥石流和溝谷泥石流。其中溝谷泥石流又稱流域泥石流,流域上游往往具有一定的匯水面積,固體物源分布豐富而分散,泥石流形成方式隨機多樣,具有明顯的匯流過程。以往對泥石流形成過程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單點土體的失穩(wěn)破壞,而忽略了流域泥石流的系統(tǒng)性和沿程演化特點。中科院成都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郭曉軍助理研究員針對上述問題,分析了大流域泥石流的孕災條件(地貌)、觸發(fā)條件(降雨)和活動性(規(guī)模、頻率)等,并以典型流域洱溝為例,深入研究了2013年7.10泥石流形成和演化、致災過程。
研究發(fā)現(xiàn),流域的溝床比降和滑坡崩塌率一般與流域面積呈反比。流域越大,物源條件和地形條件對泥石流的形成越不利,也就意味著需要的水源條件(降雨和洪水)越大,泥石流頻率更低,但由于物源總量較小、流域多,因此可能形成的泥石流規(guī)模和危害遠非小流域可比。從形成條件上來說,大流域泥石流的物源補給可能包括坡面土體失穩(wěn)、松散體的溝道侵蝕、堰塞體的潰決、溝床物質(zhì)的再次起動,補給方式更多樣,形成方式更復雜。同時泥石流在水動力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具有明顯的運動和演化特征,加大了泥石流的沖擊力和流量、流速等性質(zhì),從而加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該研究提高了對流域泥石流的形成的認識,并詳細闡述了泥石流的雨量分析方法和物源計算方法,對泥石流的野外調(diào)查技術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41301008)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KZZD-EW-05)的支持,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Landslides(13(1):25-37)上。
原文地址: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346-014-0541-6
不同面積的流域泥石流的降雨閾值
泥石流沿程演化過程
物源調(diào)查與計算方法